孩子在缺爱的家庭中长大,通常会有这三个缺
2025/7/14 来源:不详文
西红柿妈妈
原生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环境,她给孩子一生的涂上底色。
孩子门牙摔断了,父母却为医药费大打出手,缺爱中长大的娃真可怜
王老师是有着三十年丰富教龄的资深班主任,这天,王老师刚刚走进办公室,小明就带着洋洋来找老师,只见洋洋满脸是血,手里还拿着半颗牙齿。
老师一看,洋洋的门牙断了一半,连忙问孩子有没有换过牙?洋洋说去年都换过了。老师心里一个咯噔:这是恒牙断了,问题可能更严重了。
老师医院,联系孩子的父母。结果父母一来并不询问孩子的病情,就质问老师:“学校怎么也得给我们个说法吧!”
王老师早已跟家长承诺,学校会承担相应的责任。可是整个治疗过程中,父母好像并不紧张孩子的病情,而是偷偷在录老师说的话,似乎证据和赔偿,比孩子更重要。
洋洋一直表现得战战兢兢,老师问他牙齿怎么断的?孩子一口咬定是同学故意把他绊倒的。家长更是要求到学校看监控,结果监控显示:孩子是自己不小心摔倒,正好磕掉了牙齿。
老师刚送走孩子,就依稀听见洋洋的父母在学校门口吵了起来,妈妈说:“这钱你出,这个拖油瓶把我一辈子的幸福都毁了。”
爸爸说:“我没钱,有本事你找学校要去。”两人越吵越凶,妈妈打了爸爸一巴掌后,不欢而散,留下洋洋一个人默默在马路边抹眼泪。
王老师终于明白了,孩子为什么要撒谎说牙齿是被别人故意撞断的了。
晚上,王老师彻夜难眠,她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记录道: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这些缺点:
1.胆小怕事。
洋洋的父母明显缺乏对孩子的关爱,父母感情不和,认为孩子是多余的,甚至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就称孩子是“拖油瓶”,可想而知,在家孩子处于什么样的位置。这样的家庭,让孩子从小没有安全感。
随后,夫妻两为孩子的医药费吵得不可开交,似乎孩子只会给他们添麻烦,是家庭的包袱。
这样的压力下,孩子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,因此表现得唯唯诺诺,胆小怕事,难免因为本能的自我保护,而养成了撒谎的习惯。
2.自私自利。
班里有个叫乐乐的孩子,父母在孩子4个月时就外出打工,一年难得见孩子一次,常年跟奶奶一起生活。
中午学校吃饭时,乐乐总是抢到第一个打饭,有好吃的菜直接从同学的碗里抢过来,而自己不爱吃的青菜就给同学吃,同学们都很讨厌他。
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,孩子缺乏关爱。家里的资源有限,奶奶的年龄和精力有限,孩子生怕失去这有限的照顾。
正所谓缺什么就更害怕失去什么,因此他们总想抓住更多,而从来不为别人考虑。年龄稍大后,更会认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是命运的不公平,变得更加自私自利,怨天尤人。
3.内向孤僻。
10岁的丽丽拿着自己的画作给爸妈看的时候,爸妈总是一副不屑的样子,有时爸爸还说:“画这个干嘛,能有啥出息。”
丽丽的父母没多少文化,以早点摊为生,忙忙碌碌很少管孩子。当别的孩子总是生龙活虎的样子,丽丽却总是怏怏地躲在教室角落画画。
孩子的人际敏感度其实非常高,大人认为一些无所谓的动作,举手投足间的细节却会让孩子读懂了。
孩子最信任的父母总是对孩子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,甚至用语言打击孩子的信心,渐渐地孩子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低,变得内向而孤僻。
其实,为人父母的都是心疼孩子的,但是有时候只是表达方式不对或者自己陷入在不良的情绪中,使得孩子生活在缺乏爱的环境之中。
资深班主任王老师给父母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:
①再难也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。
父母的位置永远不能让其他人代劳,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,总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,他们的思维也能更好的与时俱进。希望父母们再艰难,也尽量多陪伴孩子,把孩子带在身边。
做留守的儿童,将是孩子一生无法忘怀的殇。
②勇于正面的表达对孩子的爱。
中国人比较传统含蓄,有些父母很吝啬或者不好意思对孩子直言自己心中的喜爱,他们甚至担心孩子容易飘飘然,经常对孩子冷言冷语。
儿童心理学家将激发孩子正向的行为方式分为正强化,负强化,惩罚和消退。其中给予孩子恰当的正强化,即适时的鼓励和表达,更有利于增加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。
③不合适就分开。
有些名存实亡的婚姻里,夫妻早已成为了怨偶,却为了孩子勉强生活在一起,但磕磕碰碰,争吵不断,有时孩子还成了出气筒。与其这样,不如分开,孩子的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,危机四伏的家庭状况,只会让孩子孤独无助。
“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”,宝爸宝妈们,你们带给了孩子怎么样的童年呢?